马院教师亮相北京市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作组主办的“同题异构”示范授课活动.docx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首都职业院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6月30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指导,北京市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作组主办的“同题异构”示范授课活动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蒙藏学校旧址)隆重举行。
来自“中高本”三个学段的优秀教师代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题展开教学展示。其中,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尚大超以蒙藏学校旧址为课堂,立足高职教育特质,构建“历史场景还原-政策制度解析-职业角色代入”的育人链路,为师生呈现了一堂兼具历史厚度、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思政示范课,其教学设计彰显了职业教育思政课的育人特色。
历史照片切入:“三千孤儿入内蒙”诠释民族互助深情
尚大超老师以展厅实物展品为教学起点,将时间回溯至1959-1961年——当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上海、江苏等地孤儿院的孤儿们面临生存危机时,在乌兰夫等同志部署下内蒙古人民伸出援手,践行“接一个,活一个,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将这些素不相识的孩子视如己出。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展开互动,通过追问“是什么让草原人民跨越隔阂守护孤儿”,将故事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中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民族间互助情怀的深层力量。
镜像故事与政策串联:解码不同时期的共同体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尚大超老师精心设计“历史事件+国家政策”的双线教学结构。当学生分享“齐心协力建包钢”故事时,老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千孤儿入内蒙”与“齐心协力建包钢”,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族人民共克时艰共同建设国家的团结互助氛围。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学以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为例,结合电视剧《山海情》讲述西海固脱贫故事。老师深入解读对口支援政策的制度内涵,指出这一机制是“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优势的体现,并延伸至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勾勒出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图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实践成果展成为教学高潮,同学们通过政策实践伟力体会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体意识,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感悟到从“三千孤儿入内蒙”到“精准扶贫”贯穿始终的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职业场景融入:高职学子专业赋能共同体建设
在“职业践行”环节,尚大超老师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谈担当。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表示要成为民族文化“翻译官”,用专业素养讲好共同体故事;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立志做民族经济“推介官”,以数字技术助力各民族共同富裕。在师生互动中,“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价值信念得到充分共鸣。
此次“同题异构”示范授课采用“场馆中的大思政课”模式,依托蒙藏学校旧址的红色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悟有机融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论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叙事与现实实践。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扎根红色沃土,通过更多类似的沉浸式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勇担民族复兴时代重任。
供稿;尚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