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育人传薪火 青春筑梦向未来 ——思政导师在信息工程学院开展行走中的思政课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落细,持续优化学校“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学校成立思政导师工作组,即马院思政导师对接二级学院,帮助辅导员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以提升辅导员思政育人能力,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提高马院师资队伍水平与思政课教学质量。
2025年4月1日,应信息工程学院开展“铭记历史,绘见初心”主题党日活动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导师李鹏飞老师与同学们共同走进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以史传情”行走中的思政课。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和互动研讨,师生共同追溯历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沉浸式课堂。
遗址为镜,叩问历史与未来
圆明园遗址作为中华民族百年屈辱与复兴的见证者,其断壁残垣与复原景观形成强烈对比。活动伊始,李鹏飞老师结合圆明园150余年的兴衰史,为同学们梳理了从“万园之园”的辉煌到英法联军劫掠焚毁的创伤,再到新中国重建保护的历程。在西洋楼遗址前,李鹏飞老师以雨果笔下的“文明瑰宝”为切入点,引导青年学子思考“文明蒙尘与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以史为师,青年学子话担当
同学们在分组参观中展开热烈讨论。同学们感慨道:“残垣断壁是历史的伤疤,更是民族觉醒的警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更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自立自强的姿态迎接挑战。”在与同学们的研讨中,李老师结合圆明园文物回归事件,鼓励学生从文化遗产保护中感悟文化传承的责任,培养“知史爱国、鉴往知来”的历史观。
以情化人,丹青妙笔忆沧田
在圆明园展览馆,同学们化身“文明解码者”。从“样式雷烫样”的精妙榫卯,到“金瓯永固杯”的錾刻工艺,文物背后的匠心令他们叹服。馆方专家传授“文物转译三原则”——形意解构、符号提纯、语境再生,同学们学以致用,让历史古迹不再是尘封的展柜标本,而是奔涌在新时代笔端的文明长河!通过古今对话的形式,展现中国从屈辱到复兴的壮阔历程。李鹏飞老师表示:“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需要被感知、被传承的生命体验。
薪火相传,筑牢思政教育之基
圆明园之行是“行走的思政课”的重要实践,不仅让历史照进现实,更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思政导师与二级学院协同开展学生思政教育是提升学校思政教育质量的创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耕思政育人,大力推动思政导师专项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纵深中坚定“四个自信”,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供稿: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