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思政课教学研讨会
5月20日,我校召开思政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分析思政课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校党委常委、副院长沈莹,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正清出席会议,校纪委委员、副书记王芳,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梁文学、教务处处长王佼、团委书记郑兴、人事处副处长侯瑾、 科技处副处长李林琛、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军红,学校思政课督导员、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思政课原教授王莉萍,我校思政课原副教授杜新安及思政课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春勇主持。
思政课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思政课教学、科研项目、课程建设、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方面交流发言。
德法教研室主任、思政课教师陈蕊花
我院学段多样、生源多样、学生基础多样。基于这样的学情现状,针对“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首先要注意“两个直面”:一是要直面理论问题。面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观点,包括“普世价值”等,在讲清理论的同时,必须主动面对此类问题,在理论交锋中,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二是要直面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教学中可讨论问题,更讲清楚成绩。可批评不良现象,更引导正面思考。可讲建设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引导学生要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内外部世界。其次要把握“两个方向”:一是要做好调研。学情调研要从学生的困惑点出发,挖掘学生赌点、痛点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二是探索评价。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先进教学手段被运用到教学中,学生评价也应多元化。
概论课教研室主任、思政课教师谭春玲:
马院一共5门核心课程,概论课教研室主要负责4门,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课程多,任务重。12位教师负责这些课程教学工作,其中专职教师8人、领导干部2人、退休教师2人。国家正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概论课教研室所有教师将在处理好四对关系的基础上勇担重任,既上好理论课,又做足做好做优思政课社会实践;既要搞好教学,还要专研科研;既要立足思政赛道,还要适应职教赛道;既要埋头思政课建设本身,又要与学校各专业发展相适应,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完美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主任、思政课教师张金磊:
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我们要从接班人高度去把握政治属性。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因此要牢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思政课是“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和大资源。教师要把思政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立德树人的大课堂,这是时代赋予思政课的责任与使命。思政课教师要突破原有的时空界限,跳出单一视域,不再囿于一位教师、一间教室、一堂课、一本教材,始终与鲜活的社会现实互联互动,使思政教育闪现灵动的社会气息。
思政课教师汪爱青:
日常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坚持两个结合:第一,理论与教材的结合。一方面教材的吃透讲透方面,应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吃透教材讲透教材。另一方面,坚持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吃透教材讲透教材。真理都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让学生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第二,技术与课堂的结合。一方面,将心理咨询相关的技术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比如识别和处理阻抗、共情技术、开放性问题而非封闭性问题链的设计等等。另外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技术特点来讲好一堂堂有针对性的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孙丽萍:
在思政课教学中,使用课堂“打开”新方式。一是,强课堂互动,从“提问者”到“答疑者”。如何将思政课上好、上活?为解决这一难题,对思政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从学思践悟4个维度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让思政教育从“单向追求”变为“双向奔赴”。“‘手续简便、无需抵押、放款迅速’,当我们看到类似信息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这很有可能就是‘校园贷’。”课堂上,教师从学生感兴趣、想了解的话题入手,围绕“校园贷”、“隐私权”、“见义勇为”等内容以案释法,为频频高举手臂的学生答疑解惑。不仅要让学生成为“提问者”,更要让学生成为“答疑者”。二是,多场景教学,从教室里到校门外。“数字地图”实践基地参观、“京华红色历史遗迹”数字打卡、“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践行“行走课堂”理念,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更广阔的社会中去观察、探索、思考,从而实现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思政课教师许杨帆:
思政课内容丰富、体系庞杂、理论性强,想讲好概论课,必须时刻把握前沿阵地,坚持理论学习,站在一定高度开展教学,从历史维度讲透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从国际视野讲透国家的战略性举措,在课堂中融入新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讲好思政课不是一件容易事情。教学应是一场双向的奔赴,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应该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认知、理解、实用、兴趣等)而非教学(教师)的角度,去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积极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这样才能让思政课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
思政课教师李鹏飞:
在科研与教学关系维度,基于前期问题翻转式授课实践探索,从对教师精力与学生精力优化统筹管理出发论证中班教学的优越性,提出突破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需要始终坚持效果导向,对教学资源分配进行系统思维考量,对学生端与教师端的精力管理给予充分重视,打破形式主义、经验主义的羁绊,做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科研创新、精品打造以教师为中心,业内口碑、社会影响以学院为中心。
在统筹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如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维度。指出要充分发挥“六要”思政队伍优势,深入理解“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认识到互联网上爱党爱国之风、传统文化热之风已形成,潜能巨大 、环境好,需要在学院特色社团建设上发力,发挥优秀学生的“平行育人”作用,在跨区域“大思政”实践育人交流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螺丝钉”实践育人联盟。
思政课教师郑子君: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开创思政课建设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和领会总书记的讲话,并结合本学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在以下5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二是在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对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三是在教学设计、教材教法上下功夫。吃深吃透教材,深刻把握学情,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四是在针对性、吸引力上下功夫。注重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探究导向。坚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有问有答、积极交流;五是在现代技术、手段建设上下功夫。
思政课教师张杨: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深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旨在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但是这个道理如何讲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入脑入心、见行见效、走深走实,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针对我校思政课教师的发言,结合思政课教学督导情况,孙莉萍和杜新安两位督导员,进行了点评。他们一致认为,我校思政课教师备课充分、教法丰富、教学认真、效果良好,展现了新时代良好的思政课教师形象。在今后的思政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二是坚持集体备课,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只有课下的精心准备,才能有课堂的精彩呈现;三是要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和交流活动,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借鉴吸收同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和方法,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学习、进步、提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努力成为一名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
文字/图片: 王俊峰